close

  來談一下我最近對寫作上的矛盾心理。

  去年八月的時候我關閉舊有的部落格和臉書專頁,秉持著一股『以文助人』的心態,有些草率地開啟了另一條打算以寫社會文章為主題的路。說起台灣社會氛圍,無可避免的一定會提到有關兩岸的政治歧見,當時正值反課綱運動結束,回想每日追蹤新聞的心情,我的確會因為發現了深藏於教科書的政治陰謀而感到憤慨,然而那種因為不滿政治操弄而產生的負面情緒也容易消失於閱讀,尤其是歷史和文學上。

  以現今的傾向來看,『台灣意識』愈是高漲,學生對於課本裡總是不足的台灣文學篇幅和篇幅過多的中國歷史的反彈就愈大,而我本身並沒有這樣的心態,依舊是讀,在這樣的矛盾之下,有一天我發現這已是不容我忽視的問題了。

  會用『忽視』這個詞,其實是有原因。

  一直以來我都刻意避免去觸及政治的話題,也習慣把文化、文學和政治分開解讀,但其實這三者是息息相關的。也許是我閱歷尚淺才會想得如此單純,現階段的我是抱著兩岸皆有優缺點並該予以尊重的想法,並不刻意去討論省籍、地緣之類的事。

  然而我常看到一些要人們『選邊站』的文章,這對無法將政治融入生活中的我而言,無疑是增加了心中的矛盾,縱然我能夠理解人們反中國的心情以及迫切想找回本土意識的想法,然而我對於台灣及中國的意識並沒有那麼深刻,簡單來說,根據調查,有人覺得自己是中國人,有人覺得自己是台灣人,而我則是因為地緣和血緣(我有四分之一廣東血統)的雙重因素,在現階段認為自己兩者皆是。

  當然這並不表示我是牆頭草或是不愛台灣什麼的,只是以自然的立場而言,若以我的閱讀習慣作為指標也會得出相同的結論--我並沒有特別喜歡哪一邊。意思是我什麼都看而從不探究作者的身分及政治立場,我幾乎無法將兩者連結在一塊,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說我對於政黨操弄的負面情緒會消失在閱讀上。對於『區分』的困惑與日漸增,讓我很難拋棄現有的想法去以精確的眼光來剖析社會及文學背後的意義,有時我把這些事情忽略掉,卻造成了我寫作時的狹隘視野,以至於在探討文化的文章都只能草草總結,而給不出強而有力的結論。

  我自責於這樣的輕率,同時也深知要是我想更深入研究台灣的人文就必須去面對政治其實無所不在的事實,也要鼓起勇氣去接受歷史背後可能有的傷痛。提筆至此,只是約略抒發我心中如影隨形的矛盾情感,暫時整理了思緒。若有想到什麼我將再補充,只是無論我有沒有什麼新的想法,首先要做的依然是持續開拓自己的視野,並確定下一步該怎麼走。

  記於2016/2/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暖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