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ll Alice Collage    

  (圖片取自網路)

 

  通常有改編電影的書籍,我都習慣先看書,有機會才看電影。

  會選中這本書是因為暑假作業要寫心得,而這篇其實是幫別人寫的,她想看這本書。(笑)

  但一看之後,雖然內容沉重,專業術語也很多,但算是紮實的很好看的一本書,不愧是能夠改編成電影的作品,現在就來介紹一下這本書吧。

 

 

  愛麗絲是哈佛大學一個知名教授,事業有成,擁有許多著作,和同樣是教授的丈夫約翰一起居住,在教育界頗負盛名。她心中唯一的遺憾是小女兒堅持不上大學的決定,也因此和丈夫偶有摩擦。在她五十歲那年,她因為發現自己的記憶力逐漸下降,檢查之後發現自己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一開始她相當不能接受自己這樣的名師竟然有一天會因為這樣的病而忘記身邊的人、甚至是自己,也再也不能寫作和教書,她用盡方法讓自己狀況減緩,但病魔的侵蝕逐漸嚴重,她的病情每況愈下……漸漸地,愛麗絲不再希望病情好轉,她只希望在自己完全失去心智之前,可以好好珍惜和每個人之間的時間,也放下過多不必要的執著,好好愛自己以及身邊每一個人。

 

   

  『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發生的機率不高,且大多是遺傳。因為好發在中年人身上,因此常會被誤會是更年期的現象,一直到後期才被診斷出來,但往往是來不及延緩它的惡化。

 

  當有一天患者會忘了一切熟悉的人事物、被迫離開自己喜愛的興趣、工作,甚至會不再記得自己是誰。從發病到末期,這是一個相當辛酸的過程,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折磨,發病速度及症狀完全不受自己控制,彷彿自己曾經擁有的一切像沙一般從指間流走,腦子卻無力發號施令要自己抓住,那種無助是一般人相當難體會的。

 

  本書由作者──哈佛大學神經科學博士的專業筆法呈現這樣的狀況。劇情中寫到女主角不只一次因為這樣的病情而崩潰,她是個自尊心很高的教授,一開始並不能接受自己有一天會變成她認為的『殭屍一般』的失智症患者,在積極尋求幫助到消極等待病發中,我們可以看見她原先身為知識份子的自信心和被疾病侵蝕的內心正在互相抗衡,同時也揭露了一般大眾對於自己不了解的疾病往往都會因為病患最終結果的『模樣』而產生偏見,忽略了治療的過程和患者的心境,也造成許多人對患者不正常的懼怕、歧視,就像一些罕見疾病在某些地方仍被當成詛咒,而不能得到真正的幫助。

 

 

 

  幸好在消極中女主角的家人不斷幫助她,使她又燃起希望,也成立了患者互助小組,在與和自己同病相憐的人的數次交談中,她接受自己身為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新身分』,了解到她雖然得了這樣的不治之症,卻還可以把握自己剩餘的時間做許多自己喜愛的事、去愛許多她來不及愛的人,也可以用這樣的立場來告訴世人一些原本他們都誤解的事,於是她利用自己過去身為教授的專業,查詢資料撰寫了相關論文,辦了一場震撼人心的演講,讓大眾對這樣的疾病多一些重視,除了面對缺陷,她也重新與家人重修舊好,不再把孩子不同選擇當成失敗,沒了執著,她開始過得比較快樂……沉靜在這樣的幸福氛圍中,當女主角直到最後一刻已不再記得自己了,卻還可以體會、告訴別人自己這輩子都銘記在心的感覺,『愛』。

 

 

 

  這是一本悲傷、沉重中帶著一絲溫暖的故事,女主角盡自己所能的活著,告訴我們,生命還沒有走到盡頭之前是不能斷言自己的未來是一片黑暗的……

 

 

  連結:

  阿茲海默症(維基百科)

  我想念我自己 介紹(維基百科

  同類型作品 日本 荻原浩 《明日的記憶》(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暖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